跳到主要內容

兩代刺繡:華麗古典的凝縮之美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kZogKn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
《考工記》

        「從上架開始!」當創立手工繡花鞋品牌「繡」(hsiu)的江珮嘉和張積育回到林玉泉師傅的光彩繡莊這天,師傅立刻要她們從第一步「上架」開始,這是最簡單也是最難的一步,必須謹慎工整地將布面牢牢地縫入繡花架和橫頭之間,使勁全力撐開布面之後,才能開始工作,這是看似文秀的刺繡,最強而有力的起手勢。

       「繡」創立於2013年,是積育和珮嘉就讀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時共同成立的手工繡花鞋品牌,她們深究傳統,同時開創性地加入在地元素:安平劍獅、台南老地圖、蚵紋系列,每個圖像都能立即引起在地人的共鳴,一問世便深獲好評,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還曾以她們的「劍獅鞋」贈予法國友人。時間拉回原點,其實她們最早先拜訪的是「年」綉花鞋老店的李東志師傅,想學習製鞋技術,李師傅認為她們既然有心,應該從最基本的刺繡學起,便推薦她們向光彩繡莊的林玉泉師傅拜師,開啟了兩代刺繡的師徒情誼。

      從事刺繡超過50年,人稱「府城繡才」的林玉泉師傅長年來致力於薪傳工作,只要學生有心想學,他都願意教,關鍵在於學生是否有心。見這兩位學徒對刺繡有著濃厚的興趣,同意收她們為徒後,便一個口訣一個口訣唸給她們聽,例如「一形二體三色」,即形體、配色與手工必須同時展現力與美。基本功要打好之外,師傅在教學現場,念茲在茲的還是對細節的堅持。他親身示範每一個技法,仔細端詳徒弟下針是否正確,並立即予以糾正,讓她們便牢記於心,避免重蹈覆轍。

     「這是我個人情感的輸出平台。」受過美術訓練的珮嘉負責「繡」的設計,從她的花鳥刺繡看來,小小一片綠葉居然疊織了水彩般的明暗光影,顯露了她大膽的實驗性格。話雖如此,珮嘉的創作過程充滿詩意,她有凝縮世界於方寸之間的天份,「繡」的第一代「安平蚵紋」,是她在安平的海邊想出來的,蚵殼歷經海水沖刷的刻痕,化為鞋面上躍動的線條,巧妙表現了蚵與海的關係,自此開啟了「繡」獨具一格的故事性,每雙鞋都是一首小詩。今年聖誕節的金銀限量款,就是她從桃花心木種子得到的靈感,它掉落時會飛舞旋轉,這個夢幻場景,化為鞋面上的心心相映與點點圓繡,成了「繡」最美的雪景。
          具有財經專長的積育負責「繡」的財務工作,是林師傅口中的「認真少女」。雖然壓力龐大,積育的繡工卻展現了沉著婉約的氣質,一朵粉嫩的芙蓉在她手裡張開,曖曖內含光。說起自家的手工鞋,每個細節都極度講究,從穿起來的舒適度、色彩的搭配到鞋緣的縫線,每一個細節都堅持品質到位,承襲了師傅的「職人精神。解說時總以珍愛之心娓娓道來每一雙鞋背後的故事,擔任財務長的積育,其實正展現了繡花鞋最古典的女孩形象。

「只要把美當做心裡唯一的目標,就可以一路一直走下去。」
國寶刺繡大師林玉泉


      林玉泉師傅對「美」的講究,正是一種意志力的象徵,能夠在眾多現實的考驗之下仍保有精神上的堅持,便能生出克服萬難的勇氣。「美麗的圖案原是一針一線織成的」、「一件事一件事慢慢去做」,專注細節、認真踏實的刺繡心法,是她們受到林師傅最大的啟發。拿起徒兒的繡花鞋仔細端詳,師傅笑呵呵地說:「非常有設計感!」他肯定兩位學徒的認真投入,也疼惜她們創業的艱辛,時常打電話關心她們有沒有吃飯,爺孫般的濃厚感情。兩個女孩在「商場」戰鬥之餘,也時常返回「私塾」向師傅請益,一雙小小的繡花鞋,老智慧、新設計密密交織,躍動於指尖的刺繡工藝以嶄新的面貌誕生。

原文發表於《La Vie》,「台南華麗轉身專題」,第129期,2015年1月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論蔡明亮電影中的女性主義敢曝 — 以《洞》和《天邊一朵雲》為例

http://pic.pimg.tw/bonsaiho/1393482568-1501388327.jpg?v=1393482569 http://www.impawards.com/2007/wayward_cloud_xlg.html 摘要 本論文著重於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分析馬來西亞籍導演蔡明亮兩部作品《洞》( The Hole )和《天邊一朵雲》( The Wayward Cloud )中的女性主義敢曝。筆者意欲將蔡明亮的作品與相關的電影理論、敢曝理論、視覺理論、精神分析理論,透過分析電影中的場面調度、演員動作與表演、聲音以及攝影機的運動與敘事脈絡的呈現,探討蔡明亮如何在《洞》中以敢曝的歌舞劇表現女性的慾望和強而有力的主體,此強而有力的敢曝女性形象如何顛覆父權社會中的女性形象,後來在《天邊一朵雲》蔡明亮更進一步運用敢曝批判性、性別和色情。在這兩部電影當中,蔡明亮雙管齊下運用縫合效果與疏離效果,一方面將女主角的主動觀視與觀者的觀看縫合,一方面又運用疏離效果打斷觀者的觀看,回到中立的觀看位置,如此既親近又疏離的辨證形式,提供女性觀者更客觀的方式觀看,不受固定意識形態的侷限,召喚女性觀者享受擺盪於主、客體之間多元的觀看快感。 本論文共分為三大章,第一章回顧敢曝理論,並探討歌舞電影與敢曝的關係,第二章應用敢曝的理論檢視《洞》和《天邊一朵雲》,探討蔡明亮如何運用扮裝表現女性千面女郎的形象,並且表現女性充滿力量的慾望主體,再提出蔡明亮如何在《天邊一朵雲》中發揮敢曝的嘲諷與批判特質,顛覆 A 片中的性、性別與色情。第三章先回顧女性觀者的理論,再分析蔡明亮如何運用縫合效果與疏離效果,創造出能夠提供女性觀者擺盪於主、客體之間多元的觀看快感。 關鍵字:蔡明亮、《洞》、《天邊一朵雲》、敢曝、女性主義敢曝、女性觀者、縫合、疏 離效果 Abstract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feminist camp in Tsai Ming- Liang’s two films — The Hole and The Wayward Cloud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will explor

新美街 戀人絮語:重返葉石濤〈巧克力與玫瑰花〉中的愛情時刻

Roland Barthe. A Lover's Discourse:Fragments .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6aqxOb 「 我當上助教不久的時候,有天進來了一位新助教,是個女的。年紀跟我差不多一樣大,穿著白衣黑裙。那時代的年輕女子很少穿裙子的,多是穿燈籠褲的居多;這是『戰時體制』下的裝束,日本人很有團隊精神,大家雖認為燈籠褲不美觀,會失去女性的嫵媚,但不敢有所異議,照穿不誤。我以為這新來的助教是日本人,也就不太理會。 一來是她講得是一口滿好聽的『奈良腔』日語,二來是她舉止動作非常拘束謹慎,又姓『井原』,怎麼看也不像台灣人。她的臉淺黑,特別是挺拔的鼻子,令人憶起了愛琴海希臘民族的古典性秀美。她真是難得一見的美女,她孅巧的肢體洋溢著羚羊般活潑的氣息。」 ─葉石濤,〈巧克力與玫瑰花〉。           距今 70 多 年的漫漫夏日(註 1 ),每天必到米街(新美街)徘徊的 19 歲少年,為的是偷偷觀察一位住在洋樓裡的神祕少女。她和他年紀差不多,是他任教學校的同事,比起當時為了服膺「戰時體制」而不得不穿著燈籠褲的女孩們,這位白衣黑裙的少女,不但多了分出眾的俏麗,她「奈良腔」的談吐,拘束謹慎的舉止,更凸顯了優雅的日式教養。這位姓「井原」的少女,又有著「猶如愛琴海希臘民族的古典美」,淺黑的肌膚、孅巧的肢體,羚羊般的活潑氣息,這樣的形象深深烙印在少年心中。         為了表達對少女的愛慕,少年在物資匱乏的戰後年代,將珍藏的唱片拿到日本空軍基地向飛行官換來了巧克力,向他的阿姨要來了一束黃色玫瑰花,放學的午後,鼓起勇氣悄悄推開教室準備告白時,少女的眼淚卻撲簌簌地掉了下來。         「謝謝。」她顯得冷漠。     「妳不喜歡?」我生氣了,     「我差點要向那中尉下跪才換來的 喲 。」我委屈極了。     「我知道,你願意為我做任何事,不是嗎?」       她用台灣話,漲紅了臉,害臊不堪的說。     「你下次儘管來找我好了,我喜歡你。但別再去張羅什麼勞什子了。不過     我們永遠是好朋友,不可能變成別的。」( 6 )         原來,少女早就訂婚即將出嫁了。深受打擊的少年離開教室,傷心欲絕,後來也處心積慮地避而不見。但是懷著愛慕之情的少年在告白之前,

電影中的女性觀視

Laura Mulvey. After Images: On Cinema, Women and Chaning Times .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xG3An E 女性觀者的觀視理論為何如此重要?莫薇( Laura Mulvey )在〈敘事電影與觀看快感〉( 1975 )一文中指出,在 1970 年代之前,電影中的觀看時常被預設為男性凝視( male gaze ),此種類型有二:偷窺( voyeurism )和拜物( fetishism )。窺視隱含著受罰的焦慮,這種焦慮伴隨著性快感;拜物則源自於閹割焦慮( castration ),意指小男孩在第一次看到母親的性器時,以為母親是被閹割的,為了否認這個焦慮,他會將發現性別差異的前一刻,將母親身上其他部位視為陽具的替代物,例如頭髮、臉、胸部、大腿,或者延伸至身上的裝飾物,例如高跟鞋、羽毛等,作為否認閹割的替代物,這種替代行為便是拜物。 [1] 當時莫薇認為主流電影中刻意營造出偷窺和物化女性的觀看方式,提供伴隨著性興奮的視覺快感。 [2] 莫薇後來在 1981 年的〈「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的後繼想法〉繼續提出,觀眾若要認同觀看的主動位置,就僅能認同男主角的觀點,延續男性凝視的討論。 [3] 許多學者認為莫薇尚無指出女性觀者的主動性,所以紛紛提出女性可以是主動的觀看主體的討論。         竇恩( Mary Ann Doane )在〈電影與扮裝:理論化女性觀者〉( 1982 )一文中首度提出和莫薇完全不同的觀點,她認為女性在觀看其他女性的時候,會產生同理心,因此女性觀者與螢幕上的女明星之間的關係是親密的,既然主流電影是「男性主動、女性被動」,當女性觀者對螢幕上的被偷窺和物化的女性影像產生認同時,她感受到的便是一種被虐的快感。 [4] 莫薇和竇恩都致力於在「男性觀看,女人被看」的前提下提出女性觀者的觀看策略,但是她們的策略都仍是悲觀和消極地接受電影中女性觀者的消極位置,接著便有學者開始從同性戀、雙性戀的角度嘗試提出不同的觀看策略。 史黛西( Jackie Stacey )在〈迫切地追尋差異〉( 1987 )一文援引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提出小女孩在前依底帕斯時期( Pre-Oedipus )具有強烈依戀母親的慾望此一理論,提出女性也有主動慾望女性的可能,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