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須臾之間 但盡凡心 — 呂美麗精雕藝術的象外之藝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6aqx3b


在瞬間的視覺接觸下,強而有力地的表達主題,從看似繁複的細節濃縮出一個扣人心絃的節奏,在觀者心裡留下生命的悸動,是呂美麗雕塑最具個人風格的手勢。

呂美麗自小展現對精緻手藝的濃厚興趣,在班上的美勞課總是把作品做到最好,例如將啤酒罐剪成一張小椅子。國高中時偶然在一個展覽中,看見一件羅漢木雕,相逢的那一刻,時間彷彿停了下來,在它面前佇足,靜靜欣賞,羅漢肅穆莊嚴,栩栩如生,彷彿在一呼一吸之間,肋骨清楚可見。她說:「這件木雕彷彿會呼吸一樣,還會跟我對話,那一瞬間,在我內心裡激起了很大的悸動,我好像找到了一件很喜歡、很喜歡的事,心想未來有機會一定要學木雕」。這尊「會呼吸」的羅漢,在她心中種下未來充滿爆發力的創作種子。

呂美麗高中畢業之後,從事平面廣告設計,由於與生俱來的美術精準度,時常做出令人驚艷的廣告作品,在業界深受歡迎的程度,過年期間,已拉下的鐵門還時常塞滿許多委託稿件。但是,從事以客為尊的廣告設計,發揮的空間有限,她想起想學木雕的心願,翻開報紙找不到哪裡可以學,打電話到廟裡也沒有師父教。直到有一天,看到台北市立美術館有雕刻入門課,除了報名參加這門基礎課之外,沒有再參加任何課程,往後皆靠自己摸索,這一鑽研長達近30年。

以出神入化的精緻雕工聞名的呂美麗,對「觀察」的基本功,有著高度嚴謹的研究精神,她認為觀察的時間不亞於雕刻的時間。包括對自然萬物觀察入微,工作室滿滿各類百科全書、研究專著、昆蟲模型。另外,由於「不接著、一體成型」的堅持,每個創作在下刀前,都需要對木材的紋理結構做深刻的觀察,在雕刻過程中還要不斷跟每一塊黃楊木對話,反覆琢磨。「屏氣凝神,專注當下。」是呂美麗嚴謹的自我要求,例如作品《呵護》,是一雙隨處可見的工作手套,製作過程得先用三角刀在黃楊木上畫出深淺不一的溝線,之後再以圓刀刻出圓弧形高低錯落的線條軌道,軌道成形之後再一格一格地修飾出紋路的深淺,工序繁複,耗費多時,僅一個指尖的局部可能就要雕上三個月,要完成一整雙手套得花上兩到三年的時間。「不上漆」的另一個堅持,是讓木頭隨時光氧化的痕跡自然呈現,色澤有深有淺沒有什麼好掩飾,因為生命歷程高低起伏,本也是如此。在細節上的嚴謹與接受「不完美之美」的收放之間,拿捏的準則,是對生命的疼惜。

      「惜」,就是把「心」放在「過去」發生在你身上的日子,不論是好是壞。
─呂美麗

這雙手套以《呵護》為名,傳達出「貼心、奉獻、包容,無悔與愛」的意涵,呂美麗與其他雕刻家不同的是,她選擇在微不足道的主題上投入驚人的時間,農人的毛巾、孩子的便當,甚至是最尋常的貼身衣物。她所專注的鄉土、生活與佛系列主題,是源自對於「生命不能重來,記憶彌足珍貴」的體悟,也希望藉作品貼近觀者的生命。觀者在欣賞的過程中,除了看到凝聚於動靜之間的美感,還能感受到一股美學以外的真實力量,這股撼動人心的力量是因為體驗到生命的變化與苦甜,常有觀眾站在作品前深受感動而掉淚,久久不能自己。

從當初以要求一批黃楊木做為聘禮,發願做木雕的少女,到如今已是連連榮獲國家工藝獎肯定的藝術家。呂美麗的作品廣及銅雕、金雕、琉璃等多樣化素材,仍然不變的是保持單純簡潔、明瞭清爽、充滿張力的風格。對她而言,雕刻即生活,灑掃應對進退,處處皆是哲學,不好高騖遠,只專注當下,潛心修行,此般道藝合一的精神已屬現世遺珍。

時光回到創作之路的起點,1989年的首件木雕《橘子》,是她利用下班時間一刀一刀自行揣摩、雕琢、反覆修飾出來的,由於不上漆,過了將近30年,特別具有紀念性的《橘子》,已自然氧化散發黝黑的古樸光澤。當年創作尚未受到支持,還曾被戲說:「這顆橘子剖開來燒水還不夠」,但她一路努力不懈,高度專注展現熾烈的創作精神,早已在眾人的心中野火燎原。(/凃倚佩,編輯/翁伊珊)

原文發表于呂美麗精雕藝術館網站:呂美麗精雕藝術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貝葉・霧靄・降靈會:彭思錡《微軀》之思想布置

彭思錡,《取水》(局部),2021。(彭思錡版權所有)  面對彭思錡的《微軀》,我們恐怕不能僅將「微軀」二字直接等同於她如貝葉、霧靄的作品表象,因為這些表面上的細小、脆弱、纖薄,實際上有著足以撼動整座宇宙的暴力。筆者認為這裡的「微軀」更直接地說,應是指涉某種使思想得以「擁有一具身體」的意涵。換句話說,究竟彭思錡透過這些通透著冰、晶、花、雪質地的作品所欲辯證者直指為何? 全文請見:https://aofa.tw/?p=4478  (2021/12/22刊登於「觀察者藝術田野檔案庫」)

《短篇小說》與《字母會》中的特異時間芻論:加速、空轉、失速、摺曲

《字母會:從零度到未來》 春山出版社(2020) 圖片來源: 博客來 〈《短篇小說》與《字母會》中的特異時間芻論:加速、空轉、失速、摺曲〉 發表於台新ARTALK: 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talks/2020032 (2020/03/28)

論蔡明亮電影中的女性主義敢曝 — 以《洞》和《天邊一朵雲》為例

http://pic.pimg.tw/bonsaiho/1393482568-1501388327.jpg?v=1393482569 http://www.impawards.com/2007/wayward_cloud_xlg.html 摘要 本論文著重於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分析馬來西亞籍導演蔡明亮兩部作品《洞》( The Hole )和《天邊一朵雲》( The Wayward Cloud )中的女性主義敢曝。筆者意欲將蔡明亮的作品與相關的電影理論、敢曝理論、視覺理論、精神分析理論,透過分析電影中的場面調度、演員動作與表演、聲音以及攝影機的運動與敘事脈絡的呈現,探討蔡明亮如何在《洞》中以敢曝的歌舞劇表現女性的慾望和強而有力的主體,此強而有力的敢曝女性形象如何顛覆父權社會中的女性形象,後來在《天邊一朵雲》蔡明亮更進一步運用敢曝批判性、性別和色情。在這兩部電影當中,蔡明亮雙管齊下運用縫合效果與疏離效果,一方面將女主角的主動觀視與觀者的觀看縫合,一方面又運用疏離效果打斷觀者的觀看,回到中立的觀看位置,如此既親近又疏離的辨證形式,提供女性觀者更客觀的方式觀看,不受固定意識形態的侷限,召喚女性觀者享受擺盪於主、客體之間多元的觀看快感。 本論文共分為三大章,第一章回顧敢曝理論,並探討歌舞電影與敢曝的關係,第二章應用敢曝的理論檢視《洞》和《天邊一朵雲》,探討蔡明亮如何運用扮裝表現女性千面女郎的形象,並且表現女性充滿力量的慾望主體,再提出蔡明亮如何在《天邊一朵雲》中發揮敢曝的嘲諷與批判特質,顛覆 A 片中的性、性別與色情。第三章先回顧女性觀者的理論,再分析蔡明亮如何運用縫合效果與疏離效果,創造出能夠提供女性觀者擺盪於主、客體之間多元的觀看快感。 關鍵字:蔡明亮、《洞》、《天邊一朵雲》、敢曝、女性主義敢曝、女性觀者、縫合、疏 離效果 Abstract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feminist camp in Tsai Ming- Liang’s two films — The Hole and The Wayward Cloud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will exp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