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論蔡明亮電影中的女性主義敢曝 — 以《洞》和《天邊一朵雲》為例


http://pic.pimg.tw/bonsaiho/1393482568-1501388327.jpg?v=1393482569



http://www.impawards.com/2007/wayward_cloud_xlg.html



摘要

本論文著重於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分析馬來西亞籍導演蔡明亮兩部作品《洞》(The Hole)和《天邊一朵雲》(The Wayward Cloud)中的女性主義敢曝。筆者意欲將蔡明亮的作品與相關的電影理論、敢曝理論、視覺理論、精神分析理論,透過分析電影中的場面調度、演員動作與表演、聲音以及攝影機的運動與敘事脈絡的呈現,探討蔡明亮如何在《洞》中以敢曝的歌舞劇表現女性的慾望和強而有力的主體,此強而有力的敢曝女性形象如何顛覆父權社會中的女性形象,後來在《天邊一朵雲》蔡明亮更進一步運用敢曝批判性、性別和色情。在這兩部電影當中,蔡明亮雙管齊下運用縫合效果與疏離效果,一方面將女主角的主動觀視與觀者的觀看縫合,一方面又運用疏離效果打斷觀者的觀看,回到中立的觀看位置,如此既親近又疏離的辨證形式,提供女性觀者更客觀的方式觀看,不受固定意識形態的侷限,召喚女性觀者享受擺盪於主、客體之間多元的觀看快感。

本論文共分為三大章,第一章回顧敢曝理論,並探討歌舞電影與敢曝的關係,第二章應用敢曝的理論檢視《洞》和《天邊一朵雲》,探討蔡明亮如何運用扮裝表現女性千面女郎的形象,並且表現女性充滿力量的慾望主體,再提出蔡明亮如何在《天邊一朵雲》中發揮敢曝的嘲諷與批判特質,顛覆A片中的性、性別與色情。第三章先回顧女性觀者的理論,再分析蔡明亮如何運用縫合效果與疏離效果,創造出能夠提供女性觀者擺盪於主、客體之間多元的觀看快感。

關鍵字:蔡明亮、《洞》、《天邊一朵雲》、敢曝、女性主義敢曝、女性觀者、縫合、疏
離效果


Abstract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feminist camp in Tsai Ming- Liang’s two films — The Hole and The Wayward Cloud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will explore the movies’ mise en scène, camp performances, narrative context, and movement of camera in terms of visual theory, gender theory, and psychoanalytic theory. I want to use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camp to examine how Tsai appropriate musical film style to present women’s fantasy and desire. Dose his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image in camp performance subverts the patriarchal perception of femininity or does it only accentuate and repeat the stereotypical images of women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Are they only the objects of camp or the camp subject? Furthermore, I will discuss how Tsai combine suture effect and alienation effect in these two films to offer female spectator a multiple visual pleasure. 

This thesis divided in three chapters. In chapter one I will overview camp theo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al films and camp. In Chapter two, I also notice that Tsai expresses women’s powerful gaze and desire in camp strategy in The Hole, and create a campy pornography in The Wayward Cloud to criticize sex, gender, pornography are all performance. In chapter three, I will overview the female spectator theories and analysis how Tsai likes to use suture effect to lead spectators into women’s view in the movie and then using alienation effect and suture to offer female spectator a multiple visual pleasure and lead female spectators to enjoy the narrative.


Keywords: Tsai Ming-Liang, The Hole, The Wayward Cloud, camp, feminist camp, 

suture , alienation effect

本論文為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06月24日。
Download:http://etds.lib.ncku.edu.tw/etdservice/view_metadata?etdun=U0026-0812200914252102&query_field1=all&query_word1=%E5%87%83%E5%80%9A%E4%BD%A9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兩代刺繡:華麗古典的凝縮之美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kZogKn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 ─ 《考工記》         「從上架開始!」當創立手工繡花鞋品牌「繡」( hsiu )的江珮嘉和張積育回到林玉泉師傅的光彩繡莊這天,師傅立刻要她們從第一步「上架」開始,這是最簡單也是最難的一步,必須謹慎工整地將布面牢牢地縫入繡花架和橫頭之間,使勁全力撐開布面之後,才能開始工作,這是看似文秀的刺繡,最強而有力的起手勢。         「繡」創立於 2013 年,是積育和珮嘉就讀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時共同成立的手工繡花鞋品牌,她們深究傳統,同時開創性地加入在地元素:安平劍獅、台南老地圖、蚵紋系列 … ,每個圖像都能立即引起在地人的共鳴,一問世便深獲好評,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還曾以她們的「劍獅鞋」贈予法國友人。時間拉回原點,其實她們最早先拜訪的是「年」綉花鞋老店的李東志師傅,想學習製鞋技術,李師傅認為她們既然有心,應該從最基本的刺繡學起,便推薦她們向光彩繡莊的林玉泉師傅拜師,開啟了兩代刺繡的師徒情誼。       從事刺繡超過 50 年,人稱「府城繡才」的林玉泉師傅長年來致力於薪傳工作,只要學生有心想學,他都願意教,關鍵在於學生是否有心。見這兩位學徒對刺繡有著濃厚的興趣,同意收她們為徒後,便一個口訣一個口訣唸給她們聽,例如「一形二體三色」,即形體、配色與手工必須同時展現力與美。基本功要打好之外,師傅在教學現場,念茲在茲的還是對細節的堅持。他親身示範每一個技法,仔細端詳徒弟下針是否正確,並立即予以糾正,讓她們便牢記於心,避免重蹈覆轍。       「這是我個人情感的輸出平台。」受過美術訓練的珮嘉負責「繡」的設計,從她的花鳥刺繡看來,小小一片綠葉居然疊織了水彩般的明暗光影,顯露了她大膽的實驗性格。話雖如此,珮嘉的創作過程充滿詩意,她有凝縮世界於方寸之間的天份,「繡」的第一代「安平蚵紋」,是她在安平的海邊想出來的,蚵殼歷經海水沖刷的刻痕,化為鞋面上躍動的線條,巧妙表現了蚵與海的關係,自此開啟了「繡」獨...

貝葉・霧靄・降靈會:彭思錡《微軀》之思想布置

彭思錡,《取水》(局部),2021。(彭思錡版權所有)  面對彭思錡的《微軀》,我們恐怕不能僅將「微軀」二字直接等同於她如貝葉、霧靄的作品表象,因為這些表面上的細小、脆弱、纖薄,實際上有著足以撼動整座宇宙的暴力。筆者認為這裡的「微軀」更直接地說,應是指涉某種使思想得以「擁有一具身體」的意涵。換句話說,究竟彭思錡透過這些通透著冰、晶、花、雪質地的作品所欲辯證者直指為何? 全文請見:https://aofa.tw/?p=4478  (2021/12/22刊登於「觀察者藝術田野檔案庫」)

如驚濤拍岸碎浪成花,如風雨入竹林 — 越後妻有行續

美人林茶會 攝影|凃倚佩 茶室裡的每一樣事物的實際尺寸,恰與其重要性的程度成反比。 — 李歐納.科仁( Leonard Koren ),《 Wabi-Sabi 》,頁 65 。 [1] I 抵達越後妻有的第一天,因網路訂房的延遲,僅能在附近的土市住一晚。土市離十日町僅一站,晚間八點多出站,除了計程車引擎的發動聲,全區沉默。一輛車頂有盞小月亮的計程車前來,客人這邊的車門自動打開,駕駛是位戴著黑框眼鏡的斯文先生,俐落地安置好行李,瞭解地點後旋即 啓 動,熟門熟路地穿梭在黑暗當中,我們以簡單的英語對談,親切的關心在空氣中流動。 下榻的旅館就在「松濤壽司」對面,我們在壽司亭下研究宵夜的菜單,飢腸轆轆。不久屋主回來了,熱情地領我們進入小屋,偌大的榻榻米房間,千羽鶴織錦紋樣、筒型織車,小巧茶具,按耐 着 心中的雀躍道謝,往榻榻米一躺,吸一口藺草的香味。不久房東告訴我們松濤壽司願意特別延長營業時間,立即動身,也等待家郁的到來。 家庭式的壽司亭熱情地接待我們這組遠客,經驗老道的爺爺雙手摩挲準備替我們上菜,阿姨送來兩碗熱熱的麥茶,店主小哥以英語向我們仔細解釋菜單。新鮮刺身、手捏壽司、燒烤松阪豬配上一口清爽的啤酒。此時,家郁拉著行李抵達,三人舉杯,為即將登場的越後妻有之旅乾杯。隔天清晨,天空微魚肚白,一位少婦似乎在更早之時即起身準備全家早餐,隔著廚房的小窗彷彿還能看見味噌湯在爐上烹煮,幾隻白頭翁站立鳥踏。昨晚雖見公寓一樓停滿車位,理髮店的三色燈管照常旋轉,白天的市區卻也靜悄寂寥;幾米《記憶信箱》恰巧就在土士車站邊,接待人員精神飽滿地向觀眾介紹來自臺灣的插畫家作品。公車上,爺爺、奶奶、小學生各自靜謐端坐,沿途也有身著制服的中學學子蜂擁而上。我們在一個錯的地方下車,卻抵達了對的目的地。 等候伊珊從十日町車站來會合之前,我和家郁在越後妻有交流館誤打誤撞地買到了官方版護照,而且交流館隔壁居然就是越後妻有整場展覽的中心點 —— 里山現代美術館。接到伊珊電話之後,直接搭計程車到原田屋會合,沒想到竟轉個彎就到了。迎接我們的是原田屋的爺爺、媽媽和兒子,家庭式的旅館有著氣派的門面,但一進入玄關、換上準備好的拖鞋,映入眼簾的全是家族成員的照片,我們似乎也在這一瞬間獲邀進入他們的生命。這時清瘦的爸爸也步出工作室迎接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