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如驚濤拍岸碎浪成花,如風雨入竹林 — 越後妻有行續




美人林茶會 攝影|凃倚佩



茶室裡的每一樣事物的實際尺寸,恰與其重要性的程度成反比。
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Wabi-Sabi》,頁65[1]


I

抵達越後妻有的第一天,因網路訂房的延遲,僅能在附近的土市住一晚。土市離十日町僅一站,晚間八點多出站,除了計程車引擎的發動聲,全區沉默。一輛車頂有盞小月亮的計程車前來,客人這邊的車門自動打開,駕駛是位戴著黑框眼鏡的斯文先生,俐落地安置好行李,瞭解地點後旋即動,熟門熟路地穿梭在黑暗當中,我們以簡單的英語對談,親切的關心在空氣中流動。

下榻的旅館就在「松濤壽司」對面,我們在壽司亭下研究宵夜的菜單,飢腸轆轆。不久屋主回來了,熱情地領我們進入小屋,偌大的榻榻米房間,千羽鶴織錦紋樣、筒型織車,小巧茶具,按耐心中的雀躍道謝,往榻榻米一躺,吸一口藺草的香味。不久房東告訴我們松濤壽司願意特別延長營業時間,立即動身,也等待家郁的到來。

家庭式的壽司亭熱情地接待我們這組遠客,經驗老道的爺爺雙手摩挲準備替我們上菜,阿姨送來兩碗熱熱的麥茶,店主小哥以英語向我們仔細解釋菜單。新鮮刺身、手捏壽司、燒烤松阪豬配上一口清爽的啤酒。此時,家郁拉著行李抵達,三人舉杯,為即將登場的越後妻有之旅乾杯。隔天清晨,天空微魚肚白,一位少婦似乎在更早之時即起身準備全家早餐,隔著廚房的小窗彷彿還能看見味噌湯在爐上烹煮,幾隻白頭翁站立鳥踏。昨晚雖見公寓一樓停滿車位,理髮店的三色燈管照常旋轉,白天的市區卻也靜悄寂寥;幾米《記憶信箱》恰巧就在土士車站邊,接待人員精神飽滿地向觀眾介紹來自臺灣的插畫家作品。公車上,爺爺、奶奶、小學生各自靜謐端坐,沿途也有身著制服的中學學子蜂擁而上。我們在一個錯的地方下車,卻抵達了對的目的地。

等候伊珊從十日町車站來會合之前,我和家郁在越後妻有交流館誤打誤撞地買到了官方版護照,而且交流館隔壁居然就是越後妻有整場展覽的中心點——里山現代美術館。接到伊珊電話之後,直接搭計程車到原田屋會合,沒想到竟轉個彎就到了。迎接我們的是原田屋的爺爺、媽媽和兒子,家庭式的旅館有著氣派的門面,但一進入玄關、換上準備好的拖鞋,映入眼簾的全是家族成員的照片,我們似乎也在這一瞬間獲邀進入他們的生命。這時清瘦的爸爸也步出工作室迎接我們。

名為「雪」的房間裡,整齊摺疊的三張被褥、小盤中的羊羹、水果糖、冰箱中的三大壺麥茶⋯⋯還有折成星型的浴衣腰巾,藉由布料本身的彈力,拆開第一折後,旋即整條啵!」地一聲整條瀉成一線[ac1] ,此舉省去大費周章的纏繞,十分便利客人使用。原田屋媽媽每日在我們進房前為我們預先打開房中冷氣,讓我們誤以為是出門忘記關冷氣,原來都是她的默默款待。真不知每日需要面對魚貫旅客的她,是何時注意到我們的需求。更且,當她發現我發燒不適的那一晚,貼心地不預開冷氣。當時我額頭上正貼退熱貼布,獨自在房內休息,她瞧見,雖然仍忙著上下接待,但可以感覺到她多次在門外徘徊的腳步。當我終於打開門時,她才擔憂地探問:「だいじょうぶか ? (妳還好嗎?)

II

逐一登場的人物之於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猶如《紅樓夢》中的微塵眾之於整部小說。表面上看似與藝術展覽沒有直接關係,卻在每個細節處環環相扣。他們超越言語的心意,略帶害羞、難掩的熱情,都與每一件作品、每一個事件互文。我相信許多書寫者都曾面臨一種「書寫的困難」,難以在有限的篇幅中重現這種深刻的體驗,有時僅能藉由藝術作品本身來試圖攏聚這種來自於當地人們的撼動;又或者在尋覓評論文獻的過程,亦會對功成身退的集體身影感到好奇。這樣的缺憾在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符號帝國》(L’Empire des Signes[2]似曾相識、在小泉八雲(Patrick Lafcadio Heran)的《神國日本》(Japan: An Attempt at Interpretation[3]似曾相識;這樣的擔憂在克萊兒.畢莎普(Claire Bishop)的《人造地獄》Artificial Hells: Participatory Art and The Politics of Spectatorship[4]並不陌生,閱讀早川忠典的《神國日本荒謬的決戰生活》[5]亦隱隱然有所思。
      與其說我們書寫大地,毋寧說是透過書寫,大地反過來改變我們。日前拙作〈那嘹亮的聲音在雪夜裡迴盪良久越後妻有記行〉[6],就清楚感受到唯有站在難以描繪的時刻,才能真正開始去碰觸充盈於記憶中,卻不易透過語言表述的獨特經驗。因為大地的尺度予人的衝擊,可能正是一種侘寂(wabi sabi)的美學經驗,稍縱即逝,卻使人難以忘卻。例如大卷伸嗣(Shinji Ohmaki)的《影向之家》,僅以一顆氣泡的充盈、飽滿、上升、漂浮與破碎,就精準地表現出「影向(ようごう)」,神明顯靈之意。

我們亦曾誤認豎立山邊兩座巨大的圓柱雕塑為展覽作品,巧遇在藝術祭當地資訊站工作的台灣好友Irene,她詳細地為我們解說這項土石流工程的智慧,解開我們的疑惑;也介紹了以研究環境地域聞名的藝術家磯行久的《虹吸引水紀念碑》如何將長達280公尺的發電暗渠水的流動和聲音可見化的壯觀手法[7]。臨行前,津南町議會副議長恩田稔先生,還熱情地前來歡迎與合影,雖然僅是短暫相遇,卻能感受到溫暖濃厚的人情味。
行過750公尺清津峽溪谷隧道,踩踏《光洞》(2018)冰寒刺骨的一潭鏡水;波蘭藝術家波爾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最後的教室》(20062018)悶燒的稻草、整排黑鏡與白棺般的死亡意味震懾久久未能散去;產土神之家奶奶們與東京主廚合作烹製的野菜料理;在十日町市區的無人商店淘寶尋得的夫妻筷與祭舞盤⋯⋯。雨下了又停、停了又下,夕陽斜下的黃昏,腳步停駐在播放著爵士樂音的餐廳,僅能容納不到十位客人的空間,主廚拿出一疊翻譯中的厚厚菜單,太太招呼我們進入由和紙巧妙隔開的包廂。精心烹煮的牛排、唐揚炸雞和特別製作的素食料理,再飲一口米清酒,一顆處理得晶瑩剔透,甜如蜜桃,宛如水晶的蕃茄,這道極為簡樸卻保留原味的甜點,為整趟旅程劃下一個完美的句點。
        「三年後再見嗎?」,還車時,送我們蕎麥麵的齋木小姐問道。目送我們的原田屋,全家揮手道別,此景恍似日劇才有;坐上往東京的火車,美人林悠悠遠遠搖曳。「直到所有客人都到齊入座後,除了鐵壺的水沸聲外再也沒有其他聲響,茶室重歸安靜之後,主人才會現身。茶會所用的鐵壺壺底放置有特殊的鐵片,煮水時便會發出美妙而獨特的聲響,宛如天籟,時如水霧彌漫的瀑布低沉的回聲,時如驚濤拍岸碎浪成花,時如風雨入竹林,時如遠山響松濤。」[8] 越後妻有全區光景在心中波光粼粼,溢於言語的感知全數摺疊於一只茶碗之中,變化萬千,碎為星塵。
發表於「觀察者藝文田野資料庫」 : https://aofa.tw/?p=3072 (2018.10)

* 本文為筆者〈那嘹亮的聲音在雪夜裡迴盪良久越後妻有記行〉之續篇,該篇著重於官方巴士松代線作品紀錄,包括川正(Tadashi Kawamata)、李昢(Lee Bul)、大卷伸嗣(Shinji Ohmaki)、理查.狄肯(Richard Deacon)等藝術家作品,詳請見 典藏藝術網2018829日)。文章副標題出自岡倉天心(1906),《茶之書》(The Book of Tea),柴建華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年。





[1] Leonard Koren著,蔡美淑譯,《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臺北:行人,2011年。
[2] Roland Barthes著,江灝譯,《符號帝國》,臺北:麥田,2016
[3] 小泉八雲著,曹瞱譯,《神國日本》,臺北:新銳文創,2017
[4] Claire Bishop著,林宏濤譯,《人造地獄: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政治學》,臺北:典藏,2017
[5] 早川忠典著,鳳氣至純平譯,《神國日本荒謬的決戰生活》,臺北:遠足文化,2018
[7] 北川富朗,大地藝術祭執行委員會作;張玲玲、謝晴譯,《大地藝術季越後期有三年展:里山藝術巡禮》,臺北:遠流,2018年,頁128
[8] 此處岡倉天心描繪鐵壺烹水之聲響的變化層次,猶如層層疊疊出另一個感知的時空,深感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蘊含的感受亦然,詳請參考岡倉天心著,柴建華譯,《茶之書》(The Book of Tea),頁67-68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兩代刺繡:華麗古典的凝縮之美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kZogKn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 ─ 《考工記》         「從上架開始!」當創立手工繡花鞋品牌「繡」( hsiu )的江珮嘉和張積育回到林玉泉師傅的光彩繡莊這天,師傅立刻要她們從第一步「上架」開始,這是最簡單也是最難的一步,必須謹慎工整地將布面牢牢地縫入繡花架和橫頭之間,使勁全力撐開布面之後,才能開始工作,這是看似文秀的刺繡,最強而有力的起手勢。         「繡」創立於 2013 年,是積育和珮嘉就讀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時共同成立的手工繡花鞋品牌,她們深究傳統,同時開創性地加入在地元素:安平劍獅、台南老地圖、蚵紋系列 … ,每個圖像都能立即引起在地人的共鳴,一問世便深獲好評,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還曾以她們的「劍獅鞋」贈予法國友人。時間拉回原點,其實她們最早先拜訪的是「年」綉花鞋老店的李東志師傅,想學習製鞋技術,李師傅認為她們既然有心,應該從最基本的刺繡學起,便推薦她們向光彩繡莊的林玉泉師傅拜師,開啟了兩代刺繡的師徒情誼。       從事刺繡超過 50 年,人稱「府城繡才」的林玉泉師傅長年來致力於薪傳工作,只要學生有心想學,他都願意教,關鍵在於學生是否有心。見這兩位學徒對刺繡有著濃厚的興趣,同意收她們為徒後,便一個口訣一個口訣唸給她們聽,例如「一形二體三色」,即形體、配色與手工必須同時展現力與美。基本功要打好之外,師傅在教學現場,念茲在茲的還是對細節的堅持。他親身示範每一個技法,仔細端詳徒弟下針是否正確,並立即予以糾正,讓她們便牢記於心,避免重蹈覆轍。       「這是我個人情感的輸出平台。」受過美術訓練的珮嘉負責「繡」的設計,從她的花鳥刺繡看來,小小一片綠葉居然疊織了水彩般的明暗光影,顯露了她大膽的實驗性格。話雖如此,珮嘉的創作過程充滿詩意,她有凝縮世界於方寸之間的天份,「繡」的第一代「安平蚵紋」,是她在安平的海邊想出來的,蚵殼歷經海水沖刷的刻痕,化為鞋面上躍動的線條,巧妙表現了蚵與海的關係,自此開啟了「繡」獨...

貝葉・霧靄・降靈會:彭思錡《微軀》之思想布置

彭思錡,《取水》(局部),2021。(彭思錡版權所有)  面對彭思錡的《微軀》,我們恐怕不能僅將「微軀」二字直接等同於她如貝葉、霧靄的作品表象,因為這些表面上的細小、脆弱、纖薄,實際上有著足以撼動整座宇宙的暴力。筆者認為這裡的「微軀」更直接地說,應是指涉某種使思想得以「擁有一具身體」的意涵。換句話說,究竟彭思錡透過這些通透著冰、晶、花、雪質地的作品所欲辯證者直指為何? 全文請見:https://aofa.tw/?p=4478  (2021/12/22刊登於「觀察者藝術田野檔案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