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無形之形. 時間宮 — 陳佩歆「蔓出框外」


新增說明文字
陳佩歆,《天鵝湖邊時》,壓克力、畫布,88 x 175 cm,2017。

無形之形. 時間宮 — 陳佩歆「蔓出框外」

文|凃倚佩 
圖|陳佩歆

「有時肉層擠壓變形產生皺摺,有時肉塊蛻變液化穿透身體,每每從肉線聚集堆疊,直到構圖的聚散迴旋,始終偏離軀殼的中軸線,不真實地串流在畫布上,是等待瞬間易形的姿態。」— 陳佩歆

「無形之形」是陳佩歆作品給予我們的重大啟發,在有限的現實條件當中不斷將創作的意志力推逼到極限,使原本不可能感受或捕捉的「非人」的視角與動力學在我們眼前迸現。以《天鵝湖邊時》一作為例,整幅作品像是海嘯捲起的瞬間被凍結在88x175公分的畫框當中,若將畫面分成三等份,似乎可以觀察到有一股由左至右的力量逐漸推衍著畫作成形,若將視線落在整個畫面的最高點,我們便可感覺到整個作品從醞釀—留白—爆發的時間過程。但是,這股力道並非此作唯一的一股力道,實際上,四面八方都佈滿著不定向的作用力,例如再從左下角約0.5公分處往右切一矩形區塊,似乎又可看見一股矛盾的反作用力如能量蓄積中的海浪等待與之交鋒。

「交鋒」是兩股相反的力量正面對迎的一瞬間,在這一瞬間,我們可以看見兩股力量對撞後所造成的擠壓、扭曲、聚集、流竄、堆疊、消解、重構的變形,在一瞬間變幻萬千的造形,便是陳佩歆所欲召喚的「瞬間易形」,一連串高速流轉、無所遁形又即刻結晶的連續瞬間,彷彿巧妙地在作品中凝結了下來,作品猶如一個孔洞,重點不在這個二維的平面上我們看見了如肉塊、海浪、藤蔓般的線條所集合而成的抽象圖案意味著什麼,而是在定睛凝視與跟隨創作者的意志流動的過程當中,逐漸弛放感官任一股隱隱然牽動著我們的力量從各點湧生穿透畫布而馳騁於另一個高度幻變的思想平面。

佩歆作品最特殊之處在於蔓延出畫作又包含畫作的空間限地製作,我們如何理解此種畫中有畫的作品樣態?若以時間的摸索而非畫布的框架來思考佩歆的創作觀念,她在發展出現前這一系列的創作其實有其逐步探索的演變。早期台中黑白切畫廊曾試圖以《06:61》為名來表現一種「不存在的時間,《06:61》座落在夢醒和睡夢之間、白天與清晨的界線;這期間也曾受邀至安平老街的街屋進行大塊牆面的塗鴉,或者慢慢發展出畫布與塗鴉分離的現地製作,如今呈顯畫布就在線條的流轉當中,意味著與變化有關的創作觀已跳脫媒材的限制,佩歆更專注在不可見的時間而非可見的視覺物上進行更加深入的辯證。

在「追時間」的過程中,作品本身不再受可見的畫框、畫布所框限,我們所看見的是時間湧生,並且以其特有的線條造形結構出一座豐饒飽滿的「時間宮」,或許一霎那之間像是步入了觀念的迷宮,無法透過作品的命名所提供的文字線索來理解眼前的圖景(例如《天鵝湖邊時》既無天鵝亦無湖邊,而更接近天鵝與湖水兩個相異的符號在交鋒的一瞬間所湧生的力道。)。另外,不妨將她的作品視為一種「登入」異世界的入口,我們將可能透過她的作品進入一座日常生活中難以覺察的「力的迷宮」,表面上偏執與瘋狂的筆觸,卻是一次次探向創作真實的超越練習,以更貼近藝術創作者的生命樣態:總是與等待、過渡、醞釀、流變有關的極限體驗。

【展覽資訊】

蔓出框外 Spread out from the frames.
藝術家|陳佩歆
展覽日期 |2019.11.30 (六) — 12.13 (五)
展覽地點|私藝術空間
台北市北投區明德路71號一樓
(捷運明德站出口右轉步行一分鐘)
開放時間|
平日 |15:00-21:00(一、二公休)
假日 |11:00-18:30
私藝術空間:https://www.facebook.com/monespacedart/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貝葉・霧靄・降靈會:彭思錡《微軀》之思想布置

彭思錡,《取水》(局部),2021。(彭思錡版權所有)  面對彭思錡的《微軀》,我們恐怕不能僅將「微軀」二字直接等同於她如貝葉、霧靄的作品表象,因為這些表面上的細小、脆弱、纖薄,實際上有著足以撼動整座宇宙的暴力。筆者認為這裡的「微軀」更直接地說,應是指涉某種使思想得以「擁有一具身體」的意涵。換句話說,究竟彭思錡透過這些通透著冰、晶、花、雪質地的作品所欲辯證者直指為何? 全文請見:https://aofa.tw/?p=4478  (2021/12/22刊登於「觀察者藝術田野檔案庫」)

《短篇小說》與《字母會》中的特異時間芻論:加速、空轉、失速、摺曲

《字母會:從零度到未來》 春山出版社(2020) 圖片來源: 博客來 〈《短篇小說》與《字母會》中的特異時間芻論:加速、空轉、失速、摺曲〉 發表於台新ARTALK: 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talks/2020032 (2020/03/28)

論蔡明亮電影中的女性主義敢曝 — 以《洞》和《天邊一朵雲》為例

http://pic.pimg.tw/bonsaiho/1393482568-1501388327.jpg?v=1393482569 http://www.impawards.com/2007/wayward_cloud_xlg.html 摘要 本論文著重於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分析馬來西亞籍導演蔡明亮兩部作品《洞》( The Hole )和《天邊一朵雲》( The Wayward Cloud )中的女性主義敢曝。筆者意欲將蔡明亮的作品與相關的電影理論、敢曝理論、視覺理論、精神分析理論,透過分析電影中的場面調度、演員動作與表演、聲音以及攝影機的運動與敘事脈絡的呈現,探討蔡明亮如何在《洞》中以敢曝的歌舞劇表現女性的慾望和強而有力的主體,此強而有力的敢曝女性形象如何顛覆父權社會中的女性形象,後來在《天邊一朵雲》蔡明亮更進一步運用敢曝批判性、性別和色情。在這兩部電影當中,蔡明亮雙管齊下運用縫合效果與疏離效果,一方面將女主角的主動觀視與觀者的觀看縫合,一方面又運用疏離效果打斷觀者的觀看,回到中立的觀看位置,如此既親近又疏離的辨證形式,提供女性觀者更客觀的方式觀看,不受固定意識形態的侷限,召喚女性觀者享受擺盪於主、客體之間多元的觀看快感。 本論文共分為三大章,第一章回顧敢曝理論,並探討歌舞電影與敢曝的關係,第二章應用敢曝的理論檢視《洞》和《天邊一朵雲》,探討蔡明亮如何運用扮裝表現女性千面女郎的形象,並且表現女性充滿力量的慾望主體,再提出蔡明亮如何在《天邊一朵雲》中發揮敢曝的嘲諷與批判特質,顛覆 A 片中的性、性別與色情。第三章先回顧女性觀者的理論,再分析蔡明亮如何運用縫合效果與疏離效果,創造出能夠提供女性觀者擺盪於主、客體之間多元的觀看快感。 關鍵字:蔡明亮、《洞》、《天邊一朵雲》、敢曝、女性主義敢曝、女性觀者、縫合、疏 離效果 Abstract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feminist camp in Tsai Ming- Liang’s two films — The Hole and The Wayward Cloud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will exp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