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無形之形. 時間宮 — 陳佩歆「蔓出框外」


新增說明文字
陳佩歆,《天鵝湖邊時》,壓克力、畫布,88 x 175 cm,2017。

無形之形. 時間宮 — 陳佩歆「蔓出框外」

文|凃倚佩 
圖|陳佩歆

「有時肉層擠壓變形產生皺摺,有時肉塊蛻變液化穿透身體,每每從肉線聚集堆疊,直到構圖的聚散迴旋,始終偏離軀殼的中軸線,不真實地串流在畫布上,是等待瞬間易形的姿態。」— 陳佩歆

「無形之形」是陳佩歆作品給予我們的重大啟發,在有限的現實條件當中不斷將創作的意志力推逼到極限,使原本不可能感受或捕捉的「非人」的視角與動力學在我們眼前迸現。以《天鵝湖邊時》一作為例,整幅作品像是海嘯捲起的瞬間被凍結在88x175公分的畫框當中,若將畫面分成三等份,似乎可以觀察到有一股由左至右的力量逐漸推衍著畫作成形,若將視線落在整個畫面的最高點,我們便可感覺到整個作品從醞釀—留白—爆發的時間過程。但是,這股力道並非此作唯一的一股力道,實際上,四面八方都佈滿著不定向的作用力,例如再從左下角約0.5公分處往右切一矩形區塊,似乎又可看見一股矛盾的反作用力如能量蓄積中的海浪等待與之交鋒。

「交鋒」是兩股相反的力量正面對迎的一瞬間,在這一瞬間,我們可以看見兩股力量對撞後所造成的擠壓、扭曲、聚集、流竄、堆疊、消解、重構的變形,在一瞬間變幻萬千的造形,便是陳佩歆所欲召喚的「瞬間易形」,一連串高速流轉、無所遁形又即刻結晶的連續瞬間,彷彿巧妙地在作品中凝結了下來,作品猶如一個孔洞,重點不在這個二維的平面上我們看見了如肉塊、海浪、藤蔓般的線條所集合而成的抽象圖案意味著什麼,而是在定睛凝視與跟隨創作者的意志流動的過程當中,逐漸弛放感官任一股隱隱然牽動著我們的力量從各點湧生穿透畫布而馳騁於另一個高度幻變的思想平面。

佩歆作品最特殊之處在於蔓延出畫作又包含畫作的空間限地製作,我們如何理解此種畫中有畫的作品樣態?若以時間的摸索而非畫布的框架來思考佩歆的創作觀念,她在發展出現前這一系列的創作其實有其逐步探索的演變。早期台中黑白切畫廊曾試圖以《06:61》為名來表現一種「不存在的時間,《06:61》座落在夢醒和睡夢之間、白天與清晨的界線;這期間也曾受邀至安平老街的街屋進行大塊牆面的塗鴉,或者慢慢發展出畫布與塗鴉分離的現地製作,如今呈顯畫布就在線條的流轉當中,意味著與變化有關的創作觀已跳脫媒材的限制,佩歆更專注在不可見的時間而非可見的視覺物上進行更加深入的辯證。

在「追時間」的過程中,作品本身不再受可見的畫框、畫布所框限,我們所看見的是時間湧生,並且以其特有的線條造形結構出一座豐饒飽滿的「時間宮」,或許一霎那之間像是步入了觀念的迷宮,無法透過作品的命名所提供的文字線索來理解眼前的圖景(例如《天鵝湖邊時》既無天鵝亦無湖邊,而更接近天鵝與湖水兩個相異的符號在交鋒的一瞬間所湧生的力道。)。另外,不妨將她的作品視為一種「登入」異世界的入口,我們將可能透過她的作品進入一座日常生活中難以覺察的「力的迷宮」,表面上偏執與瘋狂的筆觸,卻是一次次探向創作真實的超越練習,以更貼近藝術創作者的生命樣態:總是與等待、過渡、醞釀、流變有關的極限體驗。

【展覽資訊】

蔓出框外 Spread out from the frames.
藝術家|陳佩歆
展覽日期 |2019.11.30 (六) — 12.13 (五)
展覽地點|私藝術空間
台北市北投區明德路71號一樓
(捷運明德站出口右轉步行一分鐘)
開放時間|
平日 |15:00-21:00(一、二公休)
假日 |11:00-18:30
私藝術空間:https://www.facebook.com/monespacedart/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兩代刺繡:華麗古典的凝縮之美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kZogKn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 ─ 《考工記》         「從上架開始!」當創立手工繡花鞋品牌「繡」( hsiu )的江珮嘉和張積育回到林玉泉師傅的光彩繡莊這天,師傅立刻要她們從第一步「上架」開始,這是最簡單也是最難的一步,必須謹慎工整地將布面牢牢地縫入繡花架和橫頭之間,使勁全力撐開布面之後,才能開始工作,這是看似文秀的刺繡,最強而有力的起手勢。         「繡」創立於 2013 年,是積育和珮嘉就讀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時共同成立的手工繡花鞋品牌,她們深究傳統,同時開創性地加入在地元素:安平劍獅、台南老地圖、蚵紋系列 … ,每個圖像都能立即引起在地人的共鳴,一問世便深獲好評,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還曾以她們的「劍獅鞋」贈予法國友人。時間拉回原點,其實她們最早先拜訪的是「年」綉花鞋老店的李東志師傅,想學習製鞋技術,李師傅認為她們既然有心,應該從最基本的刺繡學起,便推薦她們向光彩繡莊的林玉泉師傅拜師,開啟了兩代刺繡的師徒情誼。       從事刺繡超過 50 年,人稱「府城繡才」的林玉泉師傅長年來致力於薪傳工作,只要學生有心想學,他都願意教,關鍵在於學生是否有心。見這兩位學徒對刺繡有著濃厚的興趣,同意收她們為徒後,便一個口訣一個口訣唸給她們聽,例如「一形二體三色」,即形體、配色與手工必須同時展現力與美。基本功要打好之外,師傅在教學現場,念茲在茲的還是對細節的堅持。他親身示範每一個技法,仔細端詳徒弟下針是否正確,並立即予以糾正,讓她們便牢記於心,避免重蹈覆轍。       「這是我個人情感的輸出平台。」受過美術訓練的珮嘉負責「繡」的設計,從她的花鳥刺繡看來,小小一片綠葉居然疊織了水彩般的明暗光影,顯露了她大膽的實驗性格。話雖如此,珮嘉的創作過程充滿詩意,她有凝縮世界於方寸之間的天份,「繡」的第一代「安平蚵紋」,是她在安平的海邊想出來的,蚵殼歷經海水沖刷的刻痕,化為鞋面上躍動的線條,巧妙表現了蚵與海的關係,自此開啟了「繡」獨...

貝葉・霧靄・降靈會:彭思錡《微軀》之思想布置

彭思錡,《取水》(局部),2021。(彭思錡版權所有)  面對彭思錡的《微軀》,我們恐怕不能僅將「微軀」二字直接等同於她如貝葉、霧靄的作品表象,因為這些表面上的細小、脆弱、纖薄,實際上有著足以撼動整座宇宙的暴力。筆者認為這裡的「微軀」更直接地說,應是指涉某種使思想得以「擁有一具身體」的意涵。換句話說,究竟彭思錡透過這些通透著冰、晶、花、雪質地的作品所欲辯證者直指為何? 全文請見:https://aofa.tw/?p=4478  (2021/12/22刊登於「觀察者藝術田野檔案庫」)

如驚濤拍岸碎浪成花,如風雨入竹林 — 越後妻有行續

美人林茶會 攝影|凃倚佩 茶室裡的每一樣事物的實際尺寸,恰與其重要性的程度成反比。 — 李歐納.科仁( Leonard Koren ),《 Wabi-Sabi 》,頁 65 。 [1] I 抵達越後妻有的第一天,因網路訂房的延遲,僅能在附近的土市住一晚。土市離十日町僅一站,晚間八點多出站,除了計程車引擎的發動聲,全區沉默。一輛車頂有盞小月亮的計程車前來,客人這邊的車門自動打開,駕駛是位戴著黑框眼鏡的斯文先生,俐落地安置好行李,瞭解地點後旋即 啓 動,熟門熟路地穿梭在黑暗當中,我們以簡單的英語對談,親切的關心在空氣中流動。 下榻的旅館就在「松濤壽司」對面,我們在壽司亭下研究宵夜的菜單,飢腸轆轆。不久屋主回來了,熱情地領我們進入小屋,偌大的榻榻米房間,千羽鶴織錦紋樣、筒型織車,小巧茶具,按耐 着 心中的雀躍道謝,往榻榻米一躺,吸一口藺草的香味。不久房東告訴我們松濤壽司願意特別延長營業時間,立即動身,也等待家郁的到來。 家庭式的壽司亭熱情地接待我們這組遠客,經驗老道的爺爺雙手摩挲準備替我們上菜,阿姨送來兩碗熱熱的麥茶,店主小哥以英語向我們仔細解釋菜單。新鮮刺身、手捏壽司、燒烤松阪豬配上一口清爽的啤酒。此時,家郁拉著行李抵達,三人舉杯,為即將登場的越後妻有之旅乾杯。隔天清晨,天空微魚肚白,一位少婦似乎在更早之時即起身準備全家早餐,隔著廚房的小窗彷彿還能看見味噌湯在爐上烹煮,幾隻白頭翁站立鳥踏。昨晚雖見公寓一樓停滿車位,理髮店的三色燈管照常旋轉,白天的市區卻也靜悄寂寥;幾米《記憶信箱》恰巧就在土士車站邊,接待人員精神飽滿地向觀眾介紹來自臺灣的插畫家作品。公車上,爺爺、奶奶、小學生各自靜謐端坐,沿途也有身著制服的中學學子蜂擁而上。我們在一個錯的地方下車,卻抵達了對的目的地。 等候伊珊從十日町車站來會合之前,我和家郁在越後妻有交流館誤打誤撞地買到了官方版護照,而且交流館隔壁居然就是越後妻有整場展覽的中心點 —— 里山現代美術館。接到伊珊電話之後,直接搭計程車到原田屋會合,沒想到竟轉個彎就到了。迎接我們的是原田屋的爺爺、媽媽和兒子,家庭式的旅館有著氣派的門面,但一進入玄關、換上準備好的拖鞋,映入眼簾的全是家族成員的照片,我們似乎也在這一瞬間獲邀進入他們的生命。這時清瘦的爸爸也步出工作室迎接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