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精神分裂 — 曼谷想像

泰國大城臥佛 攝影/凃倚佩 ( 2011)

泰國暹羅廣場 攝影/凃倚佩 (2011)


「夢境往往混淆了最崇高的象徵和最卑俗的思考。」
 ─ 三島由紀夫,《曉寺》

三島由紀夫在1970年《曉寺》中書寫他到曼谷的觀察:「馬路上的三輪車往來穿梭,周邊水田的農民牽著背上落著烏鴉的水牛走過...到了夜裡,整個曼谷只剩下明月和星空,沿岸低矮的住家都是靠著佛龕前的一盞蠟燭度過夜晚。」我帶著對於三島由紀夫書中的懷舊前往曼谷仔細感受這座城市,卻發現它像是一顆精神分裂的腦袋,一張製作錯誤的錄音帶,一面撥放民謠,一面廉價電音。

舊城是感性感知的右腦,有著迷人的質純自然。大皇宮、佛寺、國會宮殿座落在此,城裡也到處可見泰國國王和王后的畫像。不論是宗教、政治或是精神生活,舊城充滿崇拜與服從的氣氛。大皇宮閃耀著皇家佛國的視覺震撼,必須以拋高的力道抬頭仰望才能一覽雄偉的建築群,穿梭於宮殿當中,到處都要仰望,進入佛寺則要脫鞋彎腰、雙手合十。神秘氛圍讓身為外國人的我漸漸讓位,我暫時不是我,所有形塑我的一切在這裡被一體化為齊平的卑微。這半城的人民謙虛、和善,只要合十感謝,對方也會報以親切回應,像是兩個出家人。這裡有一種互相尊重的自由,我想這也是觀光客享受的原因。泰國人願意低下頭來為成千上萬的觀光客洗腳按摩,我相信除了掙錢之外,其實應該有更大的宗教信仰,一種人與人的互相關懷作為支持,陌生人與陌生人當下接觸的剎那,互相珍惜的奇妙緣分。可惜觀光爆炸讓這股單純原始化為服務業的眾生相。

新城則是混亂失序的左腦,這裡充滿五光十色的消費。我選擇搭船從舊城前往新城,昭披耶河像是流貫心臟的大動脈,這條河共分有30個碼頭,將曼谷劃分為新舊兩半,抵達「Central」站接軌捷運,一下船便想著為何不以「終點」為此碼頭命名,而是「中央」,對我來說數字的錯置像是一種重新啟動的標記。密佈的百貨商圈,快速移動的步調,捷運劃過鐵軌的刺耳聲帶我進入一個熟悉的世界,像是回到台北。新城人的性格讓我大吃一驚,這裡和香港、東京、台北一樣散發著疏離感,這樣的熟悉卻也讓我感到失落。捷運車廂裡的螢幕撥放著千篇一律的偶像廣告,那些白皙的泰國偶像看起來跟日本、韓國偶像都差不多,耳邊有呢喃低語的英語、泰語和無法辨識的語言,學生和上班族低頭玩著自己的I Phone。全球化的結果讓我就算離開台灣也可以感受到台灣,那些慢慢卸下的自己又慢慢拼湊回來。新城的背後有著資本主義怪獸的操控,將歡愉的罪惡塞進人們的喉嚨,讓他們吞嚥,無法思考,像是沒有器官的身體,沒有快樂,痛苦也不重要。這裡映照著全球化的奇觀,我們共同的語彙是麥當勞和星巴克。

我看著這座城市一分為二,迥異的性格讓我感到焦慮,好像唯有消費才能安心,一杯咖啡可以交換休息的座位。就在一片混亂當中行至座落在商圈中的曼谷藝術文化中心,這裡像是一座中間島嶼,可以暫時遠離外頭的喧囂。走進一家掛滿電影海報的咖啡店,喝著「合理價位」的熱奶茶,和櫃台的工作人員聊天,有位曼谷文青告訴我附近有一家撥放獨立電影的「Lido」戲院,但是近期撥放的是歐洲電影和中國電影,沒有撥放泰國獨立電影,非常可惜。離開咖啡店後進入特展區,這期主題為「Emerging Patterns」,藝術家運用鄉下隨處可見的芭蕉葉進行普普藝術的創作,或用傳統皮影戲來表現戰爭議題等。接著走進電影短片節,其中一個作品「Change」探討一個年輕人如何自我檢視與不斷探問,渴望帶來一些改變。另外還有以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為主題的紀錄片。在一個精神分裂的城市裡頭,有一群人能夠提供一些反思的觀點,或是新穎的想像,走進這麼一處清新角落,對我來說像是避難所。

離開曼谷的早晨,我走出監獄般的時尚旅館,旅館外有許多路邊攤,我用25塊泰銖買了當地居民供神用的蓮花,雙手合十對小販表示感謝,她突然開心地驚呼著好久沒有人對她這麼做,熱情地拍著我的肩膀和我道別。這趟旅程感受新舊城不同的氛圍是最大的震撼,不但無法貼近三島描繪的曼谷夢,反而像是步入村上春樹《1Q84》中變形城市的奇幻氛圍。儘管旅遊書上提供了許多新奇有趣的景點,漫步這座城市,我的耳朵裡傳來紛雜的語言,街道上傳來複雜的氣味,奇怪的語言,奇怪的氣味,奇怪的眼神,奇怪的景觀。在一種主客體逆轉的情況之下,我感受到自己不斷在異化當中溢離。我並沒有成功地在這趟旅程中放下煩惱重新得到充電的氣力,反倒這麼赤裸的觀察與感受,讓我像是行走於真實和虛幻之間受到各種召喚的幽靈,還在迷離中慢慢甦醒。

原文發表於《今藝術》,2011年11月副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貝葉・霧靄・降靈會:彭思錡《微軀》之思想布置

彭思錡,《取水》(局部),2021。(彭思錡版權所有)  面對彭思錡的《微軀》,我們恐怕不能僅將「微軀」二字直接等同於她如貝葉、霧靄的作品表象,因為這些表面上的細小、脆弱、纖薄,實際上有著足以撼動整座宇宙的暴力。筆者認為這裡的「微軀」更直接地說,應是指涉某種使思想得以「擁有一具身體」的意涵。換句話說,究竟彭思錡透過這些通透著冰、晶、花、雪質地的作品所欲辯證者直指為何? 全文請見:https://aofa.tw/?p=4478  (2021/12/22刊登於「觀察者藝術田野檔案庫」)

《短篇小說》與《字母會》中的特異時間芻論:加速、空轉、失速、摺曲

《字母會:從零度到未來》 春山出版社(2020) 圖片來源: 博客來 〈《短篇小說》與《字母會》中的特異時間芻論:加速、空轉、失速、摺曲〉 發表於台新ARTALK: 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talks/2020032 (2020/03/28)

論蔡明亮電影中的女性主義敢曝 — 以《洞》和《天邊一朵雲》為例

http://pic.pimg.tw/bonsaiho/1393482568-1501388327.jpg?v=1393482569 http://www.impawards.com/2007/wayward_cloud_xlg.html 摘要 本論文著重於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分析馬來西亞籍導演蔡明亮兩部作品《洞》( The Hole )和《天邊一朵雲》( The Wayward Cloud )中的女性主義敢曝。筆者意欲將蔡明亮的作品與相關的電影理論、敢曝理論、視覺理論、精神分析理論,透過分析電影中的場面調度、演員動作與表演、聲音以及攝影機的運動與敘事脈絡的呈現,探討蔡明亮如何在《洞》中以敢曝的歌舞劇表現女性的慾望和強而有力的主體,此強而有力的敢曝女性形象如何顛覆父權社會中的女性形象,後來在《天邊一朵雲》蔡明亮更進一步運用敢曝批判性、性別和色情。在這兩部電影當中,蔡明亮雙管齊下運用縫合效果與疏離效果,一方面將女主角的主動觀視與觀者的觀看縫合,一方面又運用疏離效果打斷觀者的觀看,回到中立的觀看位置,如此既親近又疏離的辨證形式,提供女性觀者更客觀的方式觀看,不受固定意識形態的侷限,召喚女性觀者享受擺盪於主、客體之間多元的觀看快感。 本論文共分為三大章,第一章回顧敢曝理論,並探討歌舞電影與敢曝的關係,第二章應用敢曝的理論檢視《洞》和《天邊一朵雲》,探討蔡明亮如何運用扮裝表現女性千面女郎的形象,並且表現女性充滿力量的慾望主體,再提出蔡明亮如何在《天邊一朵雲》中發揮敢曝的嘲諷與批判特質,顛覆 A 片中的性、性別與色情。第三章先回顧女性觀者的理論,再分析蔡明亮如何運用縫合效果與疏離效果,創造出能夠提供女性觀者擺盪於主、客體之間多元的觀看快感。 關鍵字:蔡明亮、《洞》、《天邊一朵雲》、敢曝、女性主義敢曝、女性觀者、縫合、疏 離效果 Abstract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feminist camp in Tsai Ming- Liang’s two films — The Hole and The Wayward Cloud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will exp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