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榆樹與海鷗》— 多重時空的身體臨床事件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R0kmge

「我的兒子!你逼我審視自己的靈魂,我看到了黑色的汙點,永遠不得洗清。」( 阿卡汀娜朗誦《哈姆雷特》
契可夫,《海鷗》。(註)

    《榆樹與海鷗》(Olmo and Seagull ) 並不單純只是表面上身為劇場演員的女主角因懷孕而被迫停演所經歷的一連串心理歷程,而是相反地藉由這種「不得不停下來」的緊急狀態而使得我們得以藉此體認到事件降臨時所伴隨的暴力如何使我們震驚,震驚於在時間面前我們是何等地無能為力。事實上,本片片名藉由並置契可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原作中的「榆樹」與「海鷗」所隱含的兩個意象,提供了一條從靜態與動態的拉扯關係來試圖理解時間暴力的線索。

    我們如何再次被時間分娩出來?這幾乎可說是契可夫問題的雙面鏡。「你為什麼老是穿黑色的衣服?」「我在為我的生活服喪,我不快樂。」接觸過原作的讀者想必都熟悉此一經典開場白,人怎麼可能為自己服喪?如果契可夫藉由瑪莎(Masha)之口所欲提出的是一種個體分裂的歇斯底里狀態,這種分裂猶如女主角在日常生活當中一直變換面具的疏離感,懷孕的她必須待在家中安胎,這個「困境」不僅是瑪莎口中所說的「不快樂」而已,對女主角而言更是世界全面崩解的開始,令她震驚的並不是意外懷孕,而是因懷孕而伴隨的不適應,這些不適應逐漸交織出一座她再也無法事先預演的殘酷舞台。 

    靜止能夠讓人們沉思,但這樣的經驗對於女主角而言卻猶如地獄。「我曾想像不必因為懷孕而停下來,仍可以一邊工作,但這一切完全不可能。我被迫與我的工作隔離,但是更可怕的是,我必須中斷十年來的累積,甚至有可能再也無法重返舞台。」這段對白似乎充滿了女主角對於靜止的恐懼,她為什麼害怕停下來?停下來不僅意味著劇場生涯的終止,更深一層的意義是她所逃避的現實正一點一滴從回憶當中向她逼近。透過她的自白我們發現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也許劇場演員並不是她的志業,而是這是一種將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逐步內化的心靈過程,從小到大她不斷地扮演別人喜愛的模樣,實際上可能並不是她真的喜歡扮演,而是透過扮演,她能得到被愛的感覺,因此停止演戲似乎對她的威脅不真的在於無法演出,而是離開舞台的她被迫不能再繼續躲藏於簾幕後面,得到掩護,而必須面對她內心長久以來逃離日常生活中的自己。

    事實上這種恐懼逐漸在螢幕內外渲染開來,我們跟隨著女主角的心理變化而經歷一場顛覆慣性的虛擬實境,感受打擊、震驚、意外與失能。但事實上這是一連串心理蒙太奇的操作,不連續、破碎與斷裂的方式逐步推進的手法,不論是原作的讀者或是電影的觀者都難以沿用線性時間的尺度精確描繪所處的時空,反而被迫處於等待與猜疑的狀態,而這不正是女主角經歷各種不適的過程當中所置身的「殘酷舞台」?她在數段詩意的自白中不斷交響着身體的變化、童年的回憶與舊日戀情,我們彷彿也跟著她經歷著了一場難以言說的蛻變,但是這個蛻變並不是從局部破碎到最後完整的救贖過程,反而是在一再破碎的生命經驗中,感受到時間以劇烈混沌面貌展現它自身的深邃。

    母體與胎兒共生於同一具身體之中,母親的現實被迫停止,胎兒卻日漸長大,兩種時間狀態共存於一具身體之上。女主角的身體猶如多重事件與多維時空映演於其上的纖薄平面,是這部片最精彩之處。她日漸隆起的肚皮宣示了這並不是一起搪塞觀眾的造假事件,我們在觀看胎兒超音波的影像同時也參與了被攝者的「真實」,但是導演不但時常與女主角對話,讓我們分不清楚這到底是紀錄片還是電影的時候,甚至出現導演直接中斷男女主角的爭吵,三人一起討論是否需要重來一遍的舉動,乍看之下分明與劇場排練沒有兩樣,在紀錄片中「演戲」的表現,建構另一層寄生於影像的「另一種真實/假象」映現在我們眼前,不禁令人懷疑「發生過的一切到底是真是假」的情節安排,使得真實與虛構的交織在整部片中更加豐富,就像海鷗的意象在契可夫劇作中不斷流變,原作中的女角瑪莎、妮娜 ( Nina)、阿卡汀娜( Arkadina)的台詞也如輪番附身般不斷從被女主角演繹出來,全片猶如在水晶內外部折射與反射的變異時空,不斷透過影像反覆辯證何謂真實,何謂紀錄。

註:契可夫著,劉森堯譯,《海鷗櫻桃園》,台北:桂冠,2000,頁16

發表於GILLO紀實影音:https://reurl.cc/5rRzNq ( 2018/02/22)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貝葉・霧靄・降靈會:彭思錡《微軀》之思想布置

彭思錡,《取水》(局部),2021。(彭思錡版權所有)  面對彭思錡的《微軀》,我們恐怕不能僅將「微軀」二字直接等同於她如貝葉、霧靄的作品表象,因為這些表面上的細小、脆弱、纖薄,實際上有著足以撼動整座宇宙的暴力。筆者認為這裡的「微軀」更直接地說,應是指涉某種使思想得以「擁有一具身體」的意涵。換句話說,究竟彭思錡透過這些通透著冰、晶、花、雪質地的作品所欲辯證者直指為何? 全文請見:https://aofa.tw/?p=4478  (2021/12/22刊登於「觀察者藝術田野檔案庫」)

《短篇小說》與《字母會》中的特異時間芻論:加速、空轉、失速、摺曲

《字母會:從零度到未來》 春山出版社(2020) 圖片來源: 博客來 〈《短篇小說》與《字母會》中的特異時間芻論:加速、空轉、失速、摺曲〉 發表於台新ARTALK: 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talks/2020032 (2020/03/28)

論蔡明亮電影中的女性主義敢曝 — 以《洞》和《天邊一朵雲》為例

http://pic.pimg.tw/bonsaiho/1393482568-1501388327.jpg?v=1393482569 http://www.impawards.com/2007/wayward_cloud_xlg.html 摘要 本論文著重於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分析馬來西亞籍導演蔡明亮兩部作品《洞》( The Hole )和《天邊一朵雲》( The Wayward Cloud )中的女性主義敢曝。筆者意欲將蔡明亮的作品與相關的電影理論、敢曝理論、視覺理論、精神分析理論,透過分析電影中的場面調度、演員動作與表演、聲音以及攝影機的運動與敘事脈絡的呈現,探討蔡明亮如何在《洞》中以敢曝的歌舞劇表現女性的慾望和強而有力的主體,此強而有力的敢曝女性形象如何顛覆父權社會中的女性形象,後來在《天邊一朵雲》蔡明亮更進一步運用敢曝批判性、性別和色情。在這兩部電影當中,蔡明亮雙管齊下運用縫合效果與疏離效果,一方面將女主角的主動觀視與觀者的觀看縫合,一方面又運用疏離效果打斷觀者的觀看,回到中立的觀看位置,如此既親近又疏離的辨證形式,提供女性觀者更客觀的方式觀看,不受固定意識形態的侷限,召喚女性觀者享受擺盪於主、客體之間多元的觀看快感。 本論文共分為三大章,第一章回顧敢曝理論,並探討歌舞電影與敢曝的關係,第二章應用敢曝的理論檢視《洞》和《天邊一朵雲》,探討蔡明亮如何運用扮裝表現女性千面女郎的形象,並且表現女性充滿力量的慾望主體,再提出蔡明亮如何在《天邊一朵雲》中發揮敢曝的嘲諷與批判特質,顛覆 A 片中的性、性別與色情。第三章先回顧女性觀者的理論,再分析蔡明亮如何運用縫合效果與疏離效果,創造出能夠提供女性觀者擺盪於主、客體之間多元的觀看快感。 關鍵字:蔡明亮、《洞》、《天邊一朵雲》、敢曝、女性主義敢曝、女性觀者、縫合、疏 離效果 Abstract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feminist camp in Tsai Ming- Liang’s two films — The Hole and The Wayward Cloud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will exp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