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那嘹亮的聲音在雪夜裡迴盪良久 — 越後妻有紀行


《影向之家》作品外,蜘蛛於樹葉間縝密結網有如蠶繭狀一景。攝影︱凃倚佩

表現神靈附體,必然出現在一個榻榻米左右的狹小空間,依代的靈魂必須在神明降臨之處舞蹈。

  李御寧著,沈文訓譯,《日本人的縮小意識—豆物狂的傳奇》,2008202

這篇文章的重點不在完整描繪這趟五天四夜的旅程,而是在難以描繪的此刻才能真正開始去碰觸充盈於記憶,卻難以透過語言來表述的獨特經驗。萬籟俱寂的世界中,有只屬於越後妻有藝術祭,如霧如煙,卻深深烙印在心中的面貌。

面對難以全覽的展覽尺度,我們在第一天的旅程選擇官方路線—松代巴士線在三個半小時的迷你旅程中可以觀賞十件作品。首站抵達舊奴奈川小學,已無學生的小學校,一入門吸引我的除了鞍掛純一(Junichi Kurakake)與藝術大學學生與志工們一同留下鑿痕的木刻版畫《來自大地的禮物》;還有看似仍在施工中的咖啡廳,以木工車床繫上螢光纜繩所佈置而成的桌椅,讓人一時之間還以為此處仍在施工中,轉身看見幾件川俁正(Tadashi Kawamata)隨性點綴線條的泥造杯,漸漸有了頭緒,似乎正在這樣的氣氛當中,空間未死,時間彷彿還在「細作」。

接著來到莆生.舊室岡醫院,志工提醒韓國藝術家李昢的《醫生之家》作品一樓廊道不可拍照,收起相機,躡手躡腳進入展間,被一股深沉的黑暗所包圍,只剩微弱螢光指引,如屢薄冰,身體的感覺和從地板延伸到天花的銀色錫箔融為一體,此時感受到一種沒有語言可以形容的破碎。踏上二樓的展間,一邊是整齊的四道門面,另一邊卻是破碎的鏡面,站在這裡,完好與碎裂並存,好像瞭解了精神分裂的影像世界。帶著微微的震盪繼續前行,一整面盎然綠意湧入眼簾,樓梯玄關處的長型窗框,將外面的山林引渡了進來,這一幕容易讓人忘記一座深沉幽暗的黑色靈壇也悄立在一旁。恍惚之間,看見舊時醫生駐診於此深雪地區用過的醫療用具、翻閱過古書紙頁、所有的器物被完好地塵封,但是似乎別有用意地用稻草繩牆隔開觀者的視線。遊蕩在鏡與鏡的空間當中,感受自己也在閃瞬之間被遙遠的無名者以高速快門攝走了一部分靈魂。

韓國文學教授李御寧在談論日本舞蹈與神梯的關係時,從日本舞蹈旋轉、沒朝天飛翔的動作來切入神靈附體的「依代」,縮小身體、蹲低腰身的動作,是為了讓神降臨到身邊,像巫師 —「依代」的舞者,等候著神靈降臨。在欣賞越後妻有幾件作品之後,強烈感受到依代顯靈的時刻,擴張我們尋常的空間,每一個與藝術祭有關的細節,都相互牽引着這樣不尋常的時刻,帶領著觀眾的意識逡巡於日常生活難以發現的神秘空間之中,我這樣的體會,到了大卷伸嗣(Shinji Ohmaki)的《影向之家》達到高點。

      門口有著一顆如月亮般的球形小燈泡,上面以毛筆字寫下「影向之家」四字,「影向」有神明將臨、現身之意[2],在未能究竟之時貓步進入展間,看見一盞自天花垂下的燈泡,忖度於一彎身的鏽釘上,繞啊繞地,視覺暫留的交互影像,肉眼所見的不再是分明的燈、釘,而是由光影、速度所構成的光之鐘,既像紀錄時間的時鐘,又像守護主星的忠誠衛星所散發出的光芒。來自台灣的志工悄聲來到,提醒我們依序上樓前往第二展間,此時再度陷入全然漆黑,上下樓梯動作間,僅能隨著點點螢光引領彎身坐下⋯一個泡泡在細碎的機械聲響當中緩緩上升,啵!在靜悄悄的空間當中,它破掉的聲音就像蟬翼被風穿透的瞬間,生命的狀態發生了改變。底下似有溫熱的水氣持續在機械的運動當中再度使泡泡充盈霧氣、飽滿、上升、漂浮、破碎。如此簡單的動作卻極為震撼人心,這一幕真猶有神明降臨,多麼想要永遠在心裡珍藏這驚奇的一刻。

      整天下來,旅程已默默已進入尾聲,夕陽西下,巴士停在英國藝術家理查德.狄肯(Richard Deacon)的巨管雕塑《山》(Mountain)前,它自2006年就豎立在此,凹折彎曲之處似有生命般,與山一起生鏽、蒼老。轉身遠望,越後妻有著名的梯田,一塊、一塊,整齊劃一又蓬鬆柔軟彼此相依,如安可曲般豪氣地映現眼前。

參考資料:
1.     北川富朗,大地藝術祭執行委員會作;張玲玲、謝晴譯,《大地藝術季越後期有三年展:里山藝術巡禮》,台北:遠流,2018
2.     李御寧著,沈文訓譯,《日本人的縮小意識—豆物狂的傳奇》,台北:漫遊者文化,2008
3.     川端康成著,蕭羽文譯,《雪鄉》,台北:志文,1991



[1] 語出川端康成小說《雪鄉》,全文為:「她的話聲優美而又近乎悲戚,那嘹亮的聲音在雪夜裡回蕩良久。」,緊接於女子葉子與車站站長對話之後之第三人稱角度對她的描繪。參考:川端康成著,蕭羽文譯,《雪鄉》,台北:志文,1991,頁11
[2] 參考:https://kotobank.jp/word/%E5%BD%B1%E5%90%91-443092

原文刊登於典藏𠂆藝術網 2018.08.29 
https://artouch.com/artouch2/content.aspx?aid=2018082915979&catid=03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貝葉・霧靄・降靈會:彭思錡《微軀》之思想布置

彭思錡,《取水》(局部),2021。(彭思錡版權所有)  面對彭思錡的《微軀》,我們恐怕不能僅將「微軀」二字直接等同於她如貝葉、霧靄的作品表象,因為這些表面上的細小、脆弱、纖薄,實際上有著足以撼動整座宇宙的暴力。筆者認為這裡的「微軀」更直接地說,應是指涉某種使思想得以「擁有一具身體」的意涵。換句話說,究竟彭思錡透過這些通透著冰、晶、花、雪質地的作品所欲辯證者直指為何? 全文請見:https://aofa.tw/?p=4478  (2021/12/22刊登於「觀察者藝術田野檔案庫」)

兩代刺繡:華麗古典的凝縮之美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kZogKn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 ─ 《考工記》         「從上架開始!」當創立手工繡花鞋品牌「繡」( hsiu )的江珮嘉和張積育回到林玉泉師傅的光彩繡莊這天,師傅立刻要她們從第一步「上架」開始,這是最簡單也是最難的一步,必須謹慎工整地將布面牢牢地縫入繡花架和橫頭之間,使勁全力撐開布面之後,才能開始工作,這是看似文秀的刺繡,最強而有力的起手勢。         「繡」創立於 2013 年,是積育和珮嘉就讀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時共同成立的手工繡花鞋品牌,她們深究傳統,同時開創性地加入在地元素:安平劍獅、台南老地圖、蚵紋系列 … ,每個圖像都能立即引起在地人的共鳴,一問世便深獲好評,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還曾以她們的「劍獅鞋」贈予法國友人。時間拉回原點,其實她們最早先拜訪的是「年」綉花鞋老店的李東志師傅,想學習製鞋技術,李師傅認為她們既然有心,應該從最基本的刺繡學起,便推薦她們向光彩繡莊的林玉泉師傅拜師,開啟了兩代刺繡的師徒情誼。       從事刺繡超過 50 年,人稱「府城繡才」的林玉泉師傅長年來致力於薪傳工作,只要學生有心想學,他都願意教,關鍵在於學生是否有心。見這兩位學徒對刺繡有著濃厚的興趣,同意收她們為徒後,便一個口訣一個口訣唸給她們聽,例如「一形二體三色」,即形體、配色與手工必須同時展現力與美。基本功要打好之外,師傅在教學現場,念茲在茲的還是對細節的堅持。他親身示範每一個技法,仔細端詳徒弟下針是否正確,並立即予以糾正,讓她們便牢記於心,避免重蹈覆轍。       「這是我個人情感的輸出平台。」受過美術訓練的珮嘉負責「繡」的設計,從她的花鳥刺繡看來,小小一片綠葉居然疊織了水彩般的明暗光影,顯露了她大膽的實驗性格。話雖如此,珮嘉的創作過程充滿詩意,她有凝縮世界於方寸之間的天份,「繡」的第一代「安平蚵紋」,是她在安平的海邊想出來的,蚵殼歷經海水沖刷的刻痕,化為鞋面上躍動的線條,巧妙表現了蚵與海的關係,自此開啟了「繡」獨...

《短篇小說》與《字母會》中的特異時間芻論:加速、空轉、失速、摺曲

《字母會:從零度到未來》 春山出版社(2020) 圖片來源: 博客來 〈《短篇小說》與《字母會》中的特異時間芻論:加速、空轉、失速、摺曲〉 發表於台新ARTALK: 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talks/2020032 (2020/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