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行者.月暈.沙丘 ── 蔡明亮的影像.鄭宗龍的舞蹈.黃聲遠的建築




蔡明亮X雲門「沙丘漫舞」主視覺。(圖片來源:https://reurl.cc/ZGNvq3)
(下載時間:2019070207:14


2019623日在「田中央聯合建築師」創辦人黃聲遠建築師設計的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電影導演蔡明亮、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建築師黃聲遠跨影像、舞蹈、建築、音樂乃至於裝置藝術的「沙丘漫舞」,吸引了超過300人的人潮湧入僅約兩萬五千人居住,以宜蘭獨特的沙丘地景聞名的壯圍鄉。

事實上,蔡明亮八部「行者」系列正誕生於2011年與鄭宗龍合作的契機,當年於國家戲劇院推出的劇作《只有你》,鄭宗龍擔任該劇舞蹈總監,李康生在與鄭宗龍的合作過程中,因應自己的身體節奏,創造出漫步經行,以極緩的節奏走路的行走範式,爾後以一身紅袍的僧侶,如玄奘西行取經般,陸續完成了《無色》(2012)、《行者》(2012)、《夢遊》(2012)、《行在水上》(2013)、《西遊》(2014)、《無無眠》(2015)、《沙》(2018)等一系列行者影像;《蔡明亮大展:行者》,就將此八部「慢走長征」的影片布置於以「塵」、「風」、「雨」、「潮」、「海」及「月光」等六個自然為名的建築空間當中。

    進入展間,一名舞者悄悄從「月光」與「海」兩個展區之間佝僂著身體出場,這一幕是相當令人震驚的,以往只在蔡明亮的「行者」系列看著李康生慢步經行,經過了八年,如今看到雲門舞者以遙應李康生般的慢步,彷彿是原本相隔甚遠的兩顆行星在寂靜的銀河傾刻命定地相遇。她拖曳著長長的群擺,發出細微的喀噠聲,附著群擺上的居然是數個海灘垃圾,剎那間想起宮崎駿(Miyazaki Hayao《神隱少女》(千尋隠し)中現身溫泉旅館的河神,帶著一身污染現身的模樣。負責此次服裝設計,出生於宜蘭的陳邵彥別出心裁,畫龍點睛的符號運用,靜靜提醒眾人定睛觀賞舞作的同時,舞者身上的衣料,正來自不遠處的海邊,靜悄不動的漁網、保麗龍、垃圾。內外相互穿透、構織壯圍的真實場景。

      在通往「潮」展區的通道,一對舞者應和著彼此的身體節奏,不需言語的默契彼此的身體相應相生,但是仔細觀看舞者在每一個動作給出之間,似乎用力地與一股慣性的力量進行抗衡。與其說我們看的是舞蹈,不如說我們看的是舞者如何將「為何而動」的問題透過身體呈顯出來。鄭宗龍曾在擔任蔡明亮舞台劇玄奘》(2016動作指導:「動作發展一直以再少一點再少一點不斷簡化最後只剩走路只剩走路的態下還能再做什麼緩慢的走路與中風後身體的艱難充分表現玄奘西域取經的困難。」我們可以從李康生-玄奘的變化過程中,感受到李康生透過慢走長征的七年間做出「為何而動」的回應,每一個步伐似乎總是重複著這個提問,困難的不是使身體移動,而是如何一次次與慣性抗衡,影像裡的李康生與雲門舞者的身體,展現出更具張力的肌理。
     
緊扣「為何而動」的問題,再環顧這座如洞穴般的建築,電影影像中的李康生與雲門舞者寧靜、沉默、緩慢的身體不再是一種逼真的模仿或技術的展現,而是營造一種使慣性逐漸崩塌的時間過程,這個命題迫使李康生與舞者們的表演必須處於一種臨界狀態,如此極簡的思維以最小單位的細微改變,迫使觀看的我們也臨到「動」與「不動」之間的最大難題。

在這場根本不可能看完全貌的表演當中,觀者也必須在當下決定動或不動,一離開當下所站的位置,就無法看完眼前的舞者完成全部的動作;但若不離開當下所站的位置,四週點狀密布的事件,視覺的奇觀,又頻頻誘惑。正當無法擺脫這股搖擺不定,焦慮不安的情緒,一名舞者靜靜地跳起羅曼菲著名的十分鐘旋轉,就在「風」與「塵」之間,她無比專注地在調控腳尖、手臂、肩膀,甚至指尖乃至於視線的平衡,眼前看似重複的旋轉動作,卻也是她的「心思劇場」,由於動作的單一,使得她的意念在時間流轉、積累而逐漸清晰,我們似乎也陪伴著她在一次次的旋轉中進行「斷捨離」直至純粹。在觀看的過程中,更浮現對於羅曼菲當年演繹旋轉的記憶,羅曼菲的身影與眼前的雲門舞者之間巧妙的疊影,是「沙丘漫舞」的亮點之一。

      日本音樂家清水靖晃(Yasuaki Shimizu )的巴哈無伴奏薩克斯風樂音響起,原本四散於各展場間的舞者慢慢靠向彼此,往中心聚攏。近距離地觀看舞者專心在當下確實地緩慢地做著身體動作上移下緩肩胛低垂的手指緊閉的嘴唇美在鴉雀無聲巴哈無伴奏為襯晶瑩剔透的肌膚化為影像意識感知慢慢地來到身旁他的呼吸和高挑消的身形從雲裡走出來相遇似的。站上椅凳,如再度飄起,又移往「月光」展間,踏進與《無無眠》相映為鏡的水池中,以驚人的爆發力舞動著蓄積的能量,水花四濺在舞者的髮絲與肌膚,在壓軸的高潮當中結束這一場精采的表演。

      宜蘭的舞蹈文化底蘊深厚,現場可以看到許多不同年紀的舞者悄悄在雲門舞者身邊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有雲門舞者的親朋好友就在現場看著他、陪伴他與等候他的表演結束予以熱烈的擁抱與掌聲。也有第一次與蔡明亮的影像接觸的民眾被蔡導經典的長鏡頭所震攝,站在電影前久久不去;壯圍海邊張牙舞爪的林投樹、埋在整片海邊的寶特瓶、垃圾、保麗龍,鄭宗龍的舞作將美的、不美的真實場景,揉雜《毛月亮》「風暴來臨前」的時間性,蔡明亮雋永的行者影像,一同如大氣層中懸浮的月光冰晶折射進黃聲遠的沙丘裡。


參考資料:

1. 孫松榮,《出境入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域實踐》,台北:五南,2014
2. 林文理編輯,《蔡明亮的三齣獨角戲:只有你Only You》,國立中正文化中心│PAR表演藝術雜誌、霖電影有限公司,2011
3. 藝文組綜合報導,〈三十年後 蔡明亮帶玄奘走回雲門〉,《台灣英文新聞》,2016322日。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2898699(下載時間:20190701日下午05:27。)

發表「於Artouch.com」:
https://artouch.com/view/content-11380.html (2019/07/09)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貝葉・霧靄・降靈會:彭思錡《微軀》之思想布置

彭思錡,《取水》(局部),2021。(彭思錡版權所有)  面對彭思錡的《微軀》,我們恐怕不能僅將「微軀」二字直接等同於她如貝葉、霧靄的作品表象,因為這些表面上的細小、脆弱、纖薄,實際上有著足以撼動整座宇宙的暴力。筆者認為這裡的「微軀」更直接地說,應是指涉某種使思想得以「擁有一具身體」的意涵。換句話說,究竟彭思錡透過這些通透著冰、晶、花、雪質地的作品所欲辯證者直指為何? 全文請見:https://aofa.tw/?p=4478  (2021/12/22刊登於「觀察者藝術田野檔案庫」)

《短篇小說》與《字母會》中的特異時間芻論:加速、空轉、失速、摺曲

《字母會:從零度到未來》 春山出版社(2020) 圖片來源: 博客來 〈《短篇小說》與《字母會》中的特異時間芻論:加速、空轉、失速、摺曲〉 發表於台新ARTALK: 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talks/2020032 (2020/03/28)

論蔡明亮電影中的女性主義敢曝 — 以《洞》和《天邊一朵雲》為例

http://pic.pimg.tw/bonsaiho/1393482568-1501388327.jpg?v=1393482569 http://www.impawards.com/2007/wayward_cloud_xlg.html 摘要 本論文著重於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分析馬來西亞籍導演蔡明亮兩部作品《洞》( The Hole )和《天邊一朵雲》( The Wayward Cloud )中的女性主義敢曝。筆者意欲將蔡明亮的作品與相關的電影理論、敢曝理論、視覺理論、精神分析理論,透過分析電影中的場面調度、演員動作與表演、聲音以及攝影機的運動與敘事脈絡的呈現,探討蔡明亮如何在《洞》中以敢曝的歌舞劇表現女性的慾望和強而有力的主體,此強而有力的敢曝女性形象如何顛覆父權社會中的女性形象,後來在《天邊一朵雲》蔡明亮更進一步運用敢曝批判性、性別和色情。在這兩部電影當中,蔡明亮雙管齊下運用縫合效果與疏離效果,一方面將女主角的主動觀視與觀者的觀看縫合,一方面又運用疏離效果打斷觀者的觀看,回到中立的觀看位置,如此既親近又疏離的辨證形式,提供女性觀者更客觀的方式觀看,不受固定意識形態的侷限,召喚女性觀者享受擺盪於主、客體之間多元的觀看快感。 本論文共分為三大章,第一章回顧敢曝理論,並探討歌舞電影與敢曝的關係,第二章應用敢曝的理論檢視《洞》和《天邊一朵雲》,探討蔡明亮如何運用扮裝表現女性千面女郎的形象,並且表現女性充滿力量的慾望主體,再提出蔡明亮如何在《天邊一朵雲》中發揮敢曝的嘲諷與批判特質,顛覆 A 片中的性、性別與色情。第三章先回顧女性觀者的理論,再分析蔡明亮如何運用縫合效果與疏離效果,創造出能夠提供女性觀者擺盪於主、客體之間多元的觀看快感。 關鍵字:蔡明亮、《洞》、《天邊一朵雲》、敢曝、女性主義敢曝、女性觀者、縫合、疏 離效果 Abstract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feminist camp in Tsai Ming- Liang’s two films — The Hole and The Wayward Cloud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will explor...